首页 天兵在1917

558 种蘑菇


整个爆炸过程是裂变-聚变-裂变三重互相作用。三相弹一样有“初级”和“次级”,这两者之间会发生复杂的互影响。此外还有一个“外壳层”,一般由铀238构成,它可以保证初级爆炸后1微妙内次级的冷却;之后又能在氢弹爆炸发出的大量中子作用下,发生核裂变反应,释放出能量——其实这一层铀-238发生的裂变才是今天5个核大国的战略核武器的主要能量来源。因为作为裂变材料高浓缩铀235和聚变材料氘或者氚都很难制备,而铀238在自然界却多得是。并且通过外壳材料的调整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效应弹(比如中子弹)。

    据说理论上还可以进一步增加“级数”,来制造超级核弹。例如,美国曾做过“七级”核弹的概念设计,其爆炸当量将远超过三级的苏联“沙皇”炸弹,后者爆炸当量就可以可达五千到一亿吨***。只不过,威力如此夸张的核弹,已经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了,因此也就没有进入实际制造阶段。

    而“增强型原子弹”,是研究氢弹过程中点歪了科技树的“副产品”——它算是制造氢弹之前的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不过好在氢弹的初级和次级实际上都可以视为结构特殊的“增强型原子弹”,搞一搞也不算特别失败,就当积累经验了。

    所谓的“增强型原子弹”,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高温高压,使安放在其核心的氚氘混合物发生聚变反应,它们会变成氦,并放出大量中子。聚变反应中放出的中子可以大大加快包裹在它们外面的裂变材料的裂变反应过程,让它们在被炸飞出去也就是被浪费掉之前加入裂变反应。简单的说“增强型原子弹”可以增强对裂变材料的利用率,把原子弹的威力翻倍。

    “增强型原子弹”与通常被称为氢弹的“多级式核武器”相比,它仍是“一级核武器”,相对而言结构较为简单。而且对原子弹的小型化也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将增强型原子弹外层包裹的铀-238反射层换成铍,就可以在不影响当量的条件下大幅度缩小直径和重量。这样压缩这个内层核心所需要的炸药也就可以减少,进而进一步减少炸弹的总体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增减炸弹核心内氘、氚的数量,就可以控制爆炸的当量。

    简而言之,增强型原子弹威力没有氢弹那么强,算是一次技术革新的尝试。像五大流氓这个级别的大boss,都有过搞增强型原子弹的想法,只不过有些大流氓是不断地试验之后发现这个路子并不对,爆炸威力提升有限,从而走上了“三相弹”之路。而另一些大流氓则是在理论研究阶段就发现增强型原子弹是鸡肋,直接开挂开脑洞搞出了“三相弹”或者说氢弹的正确模型。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因为美国人此时才刚刚搞定原子弹,离氢弹还差一截。真正在“增强型原子弹”还是“氢弹”上首先做选择的是苏联,因为李晓峰介入,苏联在新式核武器的进度上大大加快了,其中的重点自然是氚和氘的利用。

    我们这些后来人自然知道氚、氘对聚变反应的意义,但是在当时并不是谁都有氚和氘,谁都能去研发氢弹的。在所有关于热核武器的文章里都会告诉你,氚、氘是一种关键性的材料。不过在地球上,氘和氚这两种氢的同位素却极为稀少。要想用它们来制造核弹,就得想办法人工制取这种物质。

    目前,最常见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高富集锂-6的合金或陶瓷做成靶件,放到反应堆中去辐照,可以产生氚。另一种办法则是从反应堆里经过中子照射的重水中提取氚。

    但不管是哪一种办法,生产效率都是低得可怜。所以哪怕是某仙人开了挂,在原理上为苏联开了挂,但是没有氚,也是搞不出氢弹和增强型原子弹的。

    也就是1945年3月,忙活了几年,苏联才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氚。因为氢弹的构型还没有完全搞利索,相关的数据模型还在用计算机紧张测算。所以苏联暂时只能先进行一次增强型原子弹试验摸摸底。

    如果增强型原子弹能够满足需求,那就没必要搞氢弹了,反之,则氢弹工程将获得最高优先级。

    对此李晓峰是不置可否的,有些时候失败比成功还要宝贵,不失败你就不知道走错了路。让那些支持搞增强型原子弹的家伙看看实际结果也不是坏事……

M.Comic5.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天兵在1917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