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用强的,也得把这笔钱榨出来。 有了这笔钱,欧洲的金融形势就要好太多,而美国人的金融大棒就没有那么厉害了。也就是说欧洲将比历史上更早的重新崛起,想必在那时候以戴高乐为首的那帮民族主义者是会迫切地想要摆脱美国的影响力。 而独立的西欧将使美国人的国际影响力大大下降,美国人还想像历史上一样将西欧捆在自己的战车上,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也就是说在美苏两强并立的大格局下,如果苏联表现得不是那么咄咄逼人,并释放出足够的善意(金融援助)西欧将更加中立,而没有了西欧的摇旗呐喊,美国的全球战略不说完全退出欧洲,至少也不可能像历史上一样对西欧颐指气使。 这样一来在西欧方向不管是冷对抗还是热对抗的危险都大大降低。而没有尖锐的对抗之后,整个欧洲的经济将不会像历史上冷战时期那么泾渭分明,东欧和中欧的农副产品可以进入西欧市场,西欧的工业产品也能正常的流入中东欧,当双方的经济紧密的连在一起的时候,美国人在这个方向制造冲突和矛盾搞对立的能力就直线下降了。 稳住了这一头,将使苏联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东方向,不说搅他个天翻地覆,至少也能让中东的油老板们难以安心的赚钱。当中东的石油产业不能像历史上一样强大,那么西欧的经济所要消耗的能源必然要倚重苏联,牢牢抓住欧洲的能源命脉之后,还怕他们翻天吗? 李晓峰的规划是很完美,但能不能实现还真要看红军在战场上的表现。那么红军在战场上的表现究竟怎么样呢?让我们从北往南一个个的说。 最北面不是波罗的海,而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方方面军下属的雪地集团军从纳尔维克一路南下,兵锋所指德军是望风而逃,不逃不行阿。就德国部署在挪威的那点儿兵力,真心不是红军的对手,这一路几乎就是平推吊打。截止到1944年8月中旬,剩下的那点儿德军已经只能困守奥斯陆了,乐观的估计最多还有十天半个月挪威就将全境光复。 再往南就是犹太的战事了,随着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被抽调得七七八八,东普鲁士的犹太人和红军已经开始了有限规模的反攻,虽然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这预示着开战以来整整三年都只能被动防御的波罗的海战区终于也可以给德国人添堵了。 按照军委的规划,这个地区将在九月份开展全面反攻,将迫使德国人从中线和南线抽调兵力,为罗科索夫斯基、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一干猛人减轻正面压力。 继续往南就要说到华沙的事儿了,7月上旬,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的部队几乎是同时抵达了斯瓦河畔。稍有不同的是,罗科索夫斯基的主力基本到齐,而朱可夫赶过来的仅仅是先锋部队。这场双架马车之间的竞争似乎是罗科索夫斯基稍微赢了那么一点点。似乎罗科索夫斯基就要成为华沙解放者了。 对此朱可夫当然是有些不服气,军人嘛谁不喜欢荣誉和勋章,尤其是华沙这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城市,能够解放这样的大城市不光意味着军事荣誉,还意味着政治地位。名誉和地位谁不想要? 所以一度朱可夫是四处游说,不说完全独霸华沙解放者的头衔,但至少也得分一杯羹不是?只不过让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既有些失望又有些郁闷的是,李晓峰否决了他们俩的提议,某仙人建议——对华沙围而不打!先围困几个月再说。 李晓峰为什么提出这种和稀泥的建议呢?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华沙虽然是红军挺进德国路上的第一座大城市,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意义,但实话实说,这也就是点象征性意义而已。后面还有柏林、阿姆斯特丹等一大票更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城市,区区一个华沙算得了什么? 第二原因就很实际了,华沙这种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绝对是后勤上的巨大负担。一旦解放了这座城市,百万人要吃饭、要穿衣,这是一个巨大的包袱。红军的后勤保障本来就是勉力而为,再背上这么这么一个包袱还怎么开得动? 在李晓峰看来,华沙这种大城市根本就是赔本的买卖,拿下它只是面子上好看,但里子是赔得干干净净。还不如绕开它,继续向着波兰纵深发展去更快的攻城略地来的强。 至于李晓峰不打算拿下华沙的最后一个原因,那是他很清楚波兰人很快就会起义作死。看着波兰擦脚布被德国人干掉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历史上德国人不就在华沙干掉了20万擦脚布。能省一点麻烦,能减轻一点负担那就是一点,战后物资可是很紧张的! 有同志可能要说你这不人道,你这很残忍。再怎么说波兰也是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