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反对上马落后项目。 客观上说康斯坦丁的意见有道理,喷气式发动机中离心式的确实没啥搞头,潜力有限,很快就会被淘汰。但是,李晓峰认为北方工业的底子还是太薄了,轴流式发动机固然先进,但是其技术要求更高。不要说北方工业,苏联搞喷气动力的初期,轴流式项目走得就相当的不顺利。 李晓峰很清楚,永远都不要想一口气吃成胖子。尤其是技术方面更是一点儿马虎都不能有,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想抄近道,最后的结果恐怕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就是后世****的“太行”发动机,最初在定型的时候为了抢进度,该做的实验不做完,最后到了生产环节一堆堆预料不到的问题全部爆发。结果导致太行实在不太行。最后只能老老实实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补上之前想省下的路慢慢解决问题,这才让太行变得刊用。 不光是土共犯过这种错误,当年美帝一样也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斗。大名鼎鼎的f-15一度成为机库皇后,原因就是普惠的f100出了岔子(当然,有一说一,当年的f100和后来的太行虽然都造成了一批机库皇后,但是当年的f100不管是使用状态还是寿命都比那时候的太行强。甚至可以这么说,刊用的太行恐怕也仅仅达到了当年f100的水准,而这就是两国技术水平差距的最好体现)。 李晓峰决定汲取这个教训,决不在基础研究上省时间打诳语,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咱们一步步往前追。尼恩的技术是不咋地,但是用来练手不是挺好。而且未来尼恩装配的用户是相当的广泛,以米格-15和米格-17系列战斗机的产量来说,足够北方工业******一把的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李晓峰是强力的坚持,无论谁反对都没有用,所以从1941年开始,北方工业就开始上马尼恩发动机项目,到了1943年,第一台样机开始试车,其进度还是相当快的。而到了1944年,北方工业就开始量产尼恩发动机,正好满足米格-15的生产需求。 而看看同一时期苏联官方主导的喷气式发动机项目,大部分都不顺利,原因就是轴流式确实对苏联来说难了一点。比如以前曾经提到的留里卡,这位就在al-7发动机这个坑里不断地扑腾,和他难兄难弟苏霍伊一起差点就钢铁同志赶绝喽。如果不是钢铁同志驾鹤西去,这两位真心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话也说回来,留里卡的al-7发动机其实还是不错的,比同时期图曼斯基的rd-9系列和米格-21用的p-13推力都大得多。而且基于al-7的苏霍伊苏-7系列其实性能也不错。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此时苏霍伊和留里卡这对难兄难弟还得继续苦熬,尤其是留里卡,暂时还得慢慢的磨砺,等着跟苏霍伊一起在苏-7战斗轰炸机上打翻身仗吧! 从后来的情况看,李晓峰的决定是对的,在山寨出北方工业版本的尼恩发动机(苏联型号ni-1发动机)之后,光是在苏联就销售了15000台,如果再算上出售给华夏以及世界阶级兄弟的那些,妥妥的超过两万台。 ni-1的巨大成功不光让北方工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更主要的是培养出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在此后,应用在米格-17上的ni-2,以及适用于米格-19和米格-21的ni-3和ni-5,以及用在西科斯基新一代通用直升机上的ni-4都获得了成功。这使得北方工业公司成为和罗罗公司、通用电气、普惠之后的航空动力巨头。 而且尤为强大的是,北方工业不光涉足航空动力,在陆基、海基动力上也有相当的建树。比如就在1943年,就在苏联海量的生产b2发动机的时候,在李晓峰的要求下,北方工业就开始了新一代替换b2动力的换代产品。这种新一代柴油发动机将完全突破b2的条条框框,在最大功率和使用寿命上有了极大的突破,在苏联之外的非传统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在海上,北方工业生产的新式18缸高速柴油机广泛应用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驱护舰。到了五十年代末,北方工业更是第一个拿出了刊用的舰用燃气轮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说了也是白搭。面对德国战机性能飞速的提高,最简单和最快捷的办法还是对现有战机进行改进。比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更换动力系统。比如说,雅科夫列夫这么干了,给雅克-3m1更换vk-108发动机。 请注意,这个vk-108并不是历史上那个w型气缸的怪物,而是基于vk-107的深度改进,增加了涡轮增压装置并优化了可靠性,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