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兵在1917

542 海战(7)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战场的空间这么大,而海战中为了发挥出舰队最强大的火力,又要求排成战列线用侧舷火力打击敌人,这样一来整支舰队的阵型就会拉得很长,往往排头的都看不见吊在尾巴上的。

    而战场上每个指挥员最重要的就是知己知彼,很显然在海战中并不是每一个指挥官都清楚自己舰队和敌人舰队的态势。换句话说,容易出现失误,问题一堆堆。

    这么说吧,几乎在每一次海战中都能找到问题,日德兰海战中贝蒂和杰里科都有问题,好在他们的对手整体实力处于下风,选择了撤退,否则皇家海军的神话早就破灭了。

    而现在巴西列夫的编队就有问题,因为速度比敌人慢一截,根本就抢不到有利阵位的他,只能很被动的挨打。当巴伐利亚、巴登和国王号以及大选帝侯号被五艘女王级“吊打”的时候,后面的六艘友舰竟然有些插不上手。

    比如总督号和威廉皇太子号就只能用前主炮迎敌,效率很低。而后面的四艘德皇级干脆连加入战斗的机会都没有。要么射击角度被前面的友舰和友舰烟囱里喷射出的烟雾挡住了,要么干脆就在主炮的最大射程之外,只能看着干瞪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德国人的305毫米主炮太差吗?应该说跟炮的关系不大,跟炮塔的关系更大一些。以前有提到过,因为火控和观瞄设备的限制,日德兰海战之前的交战距离大部分都在15公里之内。

    可是随着观瞄设备和火控的进步,实际上一战的海军强国都意识到了海战的距离在拉远。所以在1915年,德国海军为了适应远距离海战也对战舰的炮塔进行了改进。将主炮的最大仰角从13.5度提高到了16度,也就是说提高了2.5度。别小看这二点五度角,因为仅仅是这一改进就让主炮的最大射程从16.2公里提高到了20.4公里(当然同样也牺牲了最小射程,因为火炮的俯角从负8度降低到了负5.5度)。

    当时德国海军以为这样的提升已经足够了,保证18公里左右的有效射程已经很完美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时代的发展太快了,那一点点改进根本就不够用。如果说日德兰海战时双方还在十来公里左右打转转,那么到了1919年以后交战距离飞速的延伸了。双方在20公里以上距离上就会开展接触,交战会在20公里的距离上打响。而这种距离对德国人来说就有点鞭长莫及了,因为他们的主炮刚刚够20公里的射程!

    所以在一战结束之后,各国很快就着手改进炮塔,火炮的仰角普遍被提升到40度左右。比如说女王级,最初的仰角只有20度,改进后就提升到30度。发射871公斤重穿甲弹时最大射程从21公里提高到了26.5公里。发射更先进的879公斤重穿甲弹时,最大射程提高到33公里.

    总而言之,火炮的最大仰角很重要,德国人在这方面有点保守,在最大射程上有点吃亏。而俄国人在这方面却走在了前面,这不是开玩笑,俄国人在日俄战争中吃了亏之后,非常重视火炮的射程,开始极大的提升火炮的仰角,不光新建造的无畏舰火炮仰角一开始就比较大,甚至对一些前无畏也进行了改造,让前无畏的火炮仰角都达到了35度!

    如果此时跟在编队后面的是四艘甘古特,那开火射击问题是不大的,可惜四艘甘古特已经壮烈牺牲了,这种假设完全没有意义。而且让巴西列夫选的话,他恐怕宁愿带四艘最大射程小一些的德国战列舰,也不愿意带薄皮的甘古特。

    总而言之吧,此时的作战态势对俄国人是不利的,面对这种不利的态势,巴西列夫只能选择赶紧转向,也就是像美国海军的一号战术中说的,赶紧转变航向使双方的战列线处于平行。

    按道理说,如果战斗按照这种模式走下去,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英国人继续再次加速超车再抢一次t头,然后巴西列夫接着跟随转向,直到双方谁先撑不下去为止。

    但是当巴西列夫下达了转向的命令之后,让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两艘巴伐利亚,四艘国王级就老老实实的跟着旗舰一起转向了。可从德皇号开始,后面的这四艘德皇级却莫名其妙的继续维持航向不变!也就是说,巴西列夫的舰队断成了两截,十艘战列舰分道扬镳了!

    这真心不是一个好消息!十艘速度慢的德制战列舰打五艘女王级还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可是“分兵”两处之后,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这是怎么回事?”巴西列夫在司令塔里跳脚了。

    怎么回事?原因很简单,德皇号的舵机莫名其妙地卡死了,无法转向,只能直挺挺的向前开。而跟在后面的其他三艘德皇级也不明就里地跟上去了!

    这下可要老命了,两艘巴伐利亚和四艘国王级对上五艘女王级真心没有什么优势,甚至可M.CoMic5.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天兵在1917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