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国千娇

十国千娇 第188节


地,势必马上与大周为敌,进入战争状态。

    第二种韩熙载等人,倾向认为周军无法攻下蜀国,预料中原要陷入混乱,坐等更稳妥时机再动手。

    第三种比较消极,觉得周朝依旧强大,大势已经进入统一阶段。建议迁都洪州,离开周朝、吴越南北夹击事态的金陵,对周朝保持恭顺……以后怎么办没人敢说,但大家都明白可能是想看形势没法阻挡时投降,纳土归降结束南唐国基业、换来富贵。

    就在这时,国主问道:“太子怎么不说话?”

    太子是李煜,他已经被国主力排众议、坚持立为太子……李煜在李弘骥“叛乱”的短暂时期,表现得非常好,完全和父亲一条心,深受国主信任。

    李煜终于如愿以偿,不过做上太子时也不易。朝中有人反对,反对者多认为他游山玩水沉迷音乐诗赋、怕耽误大事,找了些借口说他没有儿子云云;但此事在这个世道并不太要紧,养子也可以继承,李煜更容易一点、急着就从兄弟家抱养了个一岁多的男童作为儿子,问题完全解决。

    “儿臣更赞成韩舍人(户部侍郎、中书舍人韩熙载)的主张。”李煜谨言道,没有太多的话,但这一句话确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前李煜没有开口,但并不是没有听没有想。

    李煜远远地看父亲时,觉得父王真的有点苍老了,不是年龄老(也就四十出头),而是表现出来的气度仿佛已经心灰意冷……当年开疆辟土攻灭闽楚时的志气已经不在,这样的状况下,父王不可能采用李景达的主张;而迁都坐等投降,可能父王一时还无法接受,毕竟他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候、堪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所以李煜认为韩熙载的主张是最得父王认可的;自己支持他,正好和父王站在一起。

    而李煜自己也确实更认同韩熙载的主张。

    叔父李景达用兵很有名,但把朝政想得太简单,南唐国很多人、包括有钱有势的一批人都不太愿意打仗,不顾所有人的意愿强行把南唐国拖进战争,恐怕麻烦阻力都会很大……仗不是想打就打。而且急于与周军开战本来就冒险。

    不过要是周军在蜀国战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蜀国地形险恶,并不是那么好打,历朝偶有强主在中原稳定时也拿他们没办法。现在的周朝太后刚刚摄政国内尚不稳固,为了急于建立威信便匆忙出兵,实在是过于冒险……可能中原战乱之地的人就是这样,经常要拿国运押在一场战争胜负上。当年周世宗刚刚登基,也是冒险走这种捷径;现在周朝太后及其家将又故技重施。

    难道次次都能得偿所愿?

    周朝太后不是周世宗,那个郭绍更不是。李煜认为这一仗他们很难不栽在蜀国的崇山峻岭中。

    第三百五十三章 前面风景更好

    南唐一面答应蜀国使臣,愿意在东面牵制周军;一面完全没打算作出任何动静。

    太子夫妇当天就受父王召见,并参加家宴。李煜本来受父亲喜爱,这段时间以来更受信任,父子关系非常好;他的妻子周宪本来也是先受国主赏识,然后才能嫁给李煜。一时间饭厅里温情脉脉,是一顿十分融洽的家宴。

    华丽舒适的宫殿,山珍海味佳肴美酒,连斟酒服侍的宫女也穿着漂亮的绸缎。

    可是国主李璟看着桌子上摆着的东西,却忽然有些感叹:“淮南战败、国中内乱,世人非议我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才遭致失败。我真的老了。”

    李煜顿时说道:“父王没有老,也没有变,仍是当年攻灭闽、楚的君王。”

    国主摇头道:“你当然会这么说,无非是处于忠孝之心宽慰为父罢了。”

    “儿臣所非虚言,变的不是父王,变的是形势。”李煜从容地说道,“南唐国开疆辟土时,世人称颂父王,因那时南唐国面对的对手较弱。周世宗励精图治一代强主,我国不敌,世人便非议父王……若在淮南交战的是闽、楚那样的对手,父王还会失利吗?”

    国主一听,微微点头,很明显地认同了儿子的话。

    李煜观之,又道:“此一时彼一时也,人们却总以结果论英雄。今番周朝廷攻蜀乃迫不得已的冒险,中原近乱世,稍等时机,父王再派兵收复淮南、吞并荆南,不是又重振雄风了么?”

    国主的情绪顿时被李煜挑起,颓废之气一扫而空,正色道:“你真认为周军会败在蜀国?”

    连旁边坐着的周宪都被夫君此时的积极昂扬的气M.COMiC5.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十国千娇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