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写的啥,开篇便说以他个人浅见,想要让农人致富,那么必须得有一位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才能兼备的父母官。 听听,听听! 这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正经、严肃场所,如今却成了黎荞个人溜须拍马向上爬的途径,无耻啊无耻! 再往下看,是黎荞以他个人为例,详写了他这一年多的心路历程。 初知道他个人可以年入几万两银子时,他不是狂喜,而是惶恐,脑子里七七八八想了一大堆,只想着把这烫手的银两花出去。 可谁知道江知县让他安心拿着,每一笔银子都和他结算的清清楚楚,没有少他一文钱。 对于在红薯作坊干活的工人,江知县亦是如此,虽然对红薯作坊要求严格,但结算工钱时也与工人算的清清楚楚,没有少工人一文钱。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工人都是铆足劲,不怕苦不怕累,每日脑子里想的便是多做些,多做些。 正是有江知县的账目清楚,所以工人们才会这般积极与安心,才会有一个冬日挣出几十两银子的好日子。 除此之外,纵观平城的红薯大疯狂,若江知县是尸位素餐之辈,那也不会有农人此时的好日子。 江知县提前统计全县所种红薯的亩数,知晓全县竟是种了三十万亩红薯,就提前建红薯作坊,提前选定工人,等红薯成熟,工人进入作坊,开始紧张有序的生产粉条。 若没有江知县的统筹全局,那么黎荞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事儿。 平城一共有四十万亩的耕地,农人将其中三十万亩都种了红薯,而红薯不能久放,若是没有江知县,要么绝大多数农人的红薯放烂,要么黎荞自己不忍而将粉条的做法公布出去。 总之,若是没有江知县,那就没有今日的共赢局面,就没有黎荞自身的富裕和农人的富裕。 是以,坐在考场上,黎荞望着此次的题目,虽然思绪万千,但最终还是选择写父母官这方面。 试想,如果在他做出粉条之后,江知县将方子占为己有,那么将会发生什么? 以上,便是黎荞此次文章的全部内容。先是给出他自己的结论,中间拿他自己的经历举例,最后反问了一句。 那些对黎荞抱有善意的考生,盯着最后那一问,沉默了。 对黎荞抱有恶意刚才还在心里大骂黎荞无耻的考生,盯着最后那一问,将心里的鄙视、羡慕、妒忌等情绪暂且按了回去。 也沉默了。 是啊,若江知县是个贪官,直接抢了黎荞的方子,那不但不会有今日的红薯大疯狂农人迈小康,还会打击普通小百姓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若真是那样,哪个农人敢有新奇的点子? 所以,黎荞这篇文章虽然写的平平无奇,但却是点出了谁都否认不了的事实。 平城农人能有今日,多亏有了江知县。 农人想要致富,那必然得有一位不贪还能主持大局的父母官。 而他们的文章,都是联系四书五经,大谈特谈民富的重要性和意义。即便个别人绞尽脑汁给出了一些挣钱的小主意,那也没有跳出这个范围。 唯有黎荞,他从父母官这个角度入手,语言朴实无华,句句拍马,但又句句实话。 所以,明知府将黎荞点为案首,谁都挑不出错。 角度新颖嘛。 而且还是被论证过的大实话。 换他们是批卷人,看见这样的文章,怕是把嘴巴都要笑歪了,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将黎荞点为案首。 …… 所有考生心情复杂的看向了黎荞。 连对他怀有善意的考生,此时心里也跟打翻了五味瓶一般。 他不但有圣上的御笔匾额和小作文双重护体,他自己还年入大几万两银子! 在这种人生赢家跟前,真的很难心平气和啊! 而那些看黎荞不爽的考生,此时也是暗暗磨牙,说他阿谀奉承不要脸吧,但句句是实话。 而且,他竟然真的年入大几万两银子! 真的很想骂人了,人生赢家什么的,太讨厌了。 孟月和徐瑛两人从人群中挤出来,来到黎荞跟前之后,孟月拍了下黎荞的肩膀:“黎兄,佩服,五体投地的佩服。” 徐瑛也道:“心服口服。旁人都是空谈,唯有你是拿事实去总结重点,不服不行。” 黎荞汗颜:“……其实,我这是在投机取巧。” 虽然写的是他的心里话,但有溜须拍马之嫌。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