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没有电影公司引进…” 张俊生叹了口气:“…也对,印度连个像样的唐人街都没有…” 印度,大概是全世界最排华的几个国家之一… 其实,全世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排华! 但是像印尼、印度这么激烈的,还真是少见! 很正常,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周围有大国、强国,因为只要你的邻居有点实力,必然会构成潜在威胁。 不是有句话吗?说,死了的毛子才是好毛子,但分裂为200多个国家的毛子才是真正的好毛子。 一个大国、一个强国,最安全的国防态势是什么? 是周围的国家都是小国。 周围没有小国怎么办? 那就帮忙把那些不小的国家分裂为多个小国,削弱他们的实力… 印尼、印度都想崛起,可是呢,有中国挡着,他们就不可能拥有话语权! 地球上的国家之间依然遵循从林法则… “我的意见是放弃印度市场…” 老唐说了个故事,他有个朋友在印度投资了一套房产——很正常的思维,印度正在快速发展,房价也在上涨。 然后房子的产权被当地的中介拿走了,打官司都没有用! 人家诉讼要英联邦法律,取证什么的有很严格的司法程序,而且从上到下都在坑人… 末了,唐宁宇补充了一句:“印度人缺乏道德约束,一旦有纠纷很难诉之法律,你还想再当地建电影院?赶紧拍完电影回来,你怎么想的?居然想在印度发展?” “可是…” 算了,印度电影在中国也就风靡了半年时间… 想想小米、华为、vivo真的挺不容易的… …… 印度电影商业片好处一是工业化完成度高,观众对片长容忍高,都是大长片,传统叙事,讲的完整。 二来,文化自信,情感饱和知道怎么打动路人观众,不管是开挂浮夸桥段,还是跳舞,唱歌抒情等,从表演到画面都完成的自信真挚,也就能感染观众。 三来,观众给面子,基本外语片很难杀得进来,本土市场大也能外销。 缺点就是宝莱坞的电影表达风格和美学上同质化严重,巨星中心制,类型片较少,拉低了上限。《巴霍巴利王》是南印度的,但是优缺点也基本一样。 当然印度有艺术片大师,但他们和我们看到的宝莱坞出产大片,差不多类似王家卫的文艺片和香港类型片,算是各走各路。 印度印象里没有独立电影温室,而且语言多种,能出头的都靠自己天赋,或者靠英语外销。 他们能打进好莱坞很正常,都是英语片… 坦白讲,印度电影的编剧擅长那种传统戏剧的路子,喜欢设置大量和密集的戏剧冲突和巧合,而这点基本是我国编剧的短板,他们的剪辑和镜头语言啥的都很一般,没出过什么大师… 对比一下中国电影! 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一群不信邪,要把我们自己事情做好信念的国内电影人。 中国故事,气场强至可以气化所谓一众西方经典的很多很多,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尘封在旧忆里,还远远没有为世人所知晓。 我们国内的观众,显然沉浸在既定的思维模式里太久,对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