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本来没往自立方向想的,结果他这么一问,对面真起心思了怎么办。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神迹绝不应该给外族人听见哪怕一点风声。 想到这里,本就焦躁到来回走动的赵光义,心头更是一股阴冷的火幽幽燃起。他看着下方一动不动的群臣,冷不丁发问: “当初李氏有谁没跟李继捧一齐上京来?” 夏州内附这样的大事,本就隔得不算遥远,在皇帝的威逼之下,很快就有记忆力好的胆大官员站了出来。 “李继捧族弟李继迁及李继冲。” 都这种情况了,还顾得上什么礼节尊称,没加上贼寇虏贼这几个开头,都是害怕这位阴晴不定的陛下顺势迁怒说抬举他们了。 “李继迁当初与亲信张浦,在使臣前去接收之际,披麻戴孝,伪称要送乳母下葬。出城后就不知所踪,时而骚扰夏州……” 话音在赵光义快要杀人的眼神中逐渐微弱,但想到这和他又没什么关系,这位出声的官员最后还是挺直了脊梁。 赵光义确实快被手下人给气笑气疯了。 从喉口中闷出一声短促的冷笑来,他最后下了定论。 “李继迁、李继冲,还有那个张浦,” “都得死。听明白了吗?都得死!去下诏告诉夏州节度使——不,换人,换个最会打仗的给我去夏州,不把他们三个的脑袋给我带回来就别回来了!” 什么怀柔,什么利诱,这三个人都得给他去死! 【朝中大臣的自信心因此严重受挫,在外人身上找不到存在感的大宋文官选择对着自己人发泄情绪。 所以,哪怕是范仲淹、韩琦、富弼这些当时变法派的领军人物,在仁宗暗示需要变法改革的时候,他们也是觉得时机不对,暗自踌躇的。】 韩琦听了这话却是一笑。 没有被后世人这番揭短似的发言挤兑到,他很自在坦率地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上的犹豫: “在这点上,我不如范公。” 君子坦荡荡,他当初没有范仲淹同样犹豫,却敢于接下皇帝重担的勇气。此刻被点明真相,自然也不应有什么负面情绪。 范仲淹却摇头,没接受对方的自谦:“稚圭和彦国其实都心有气象开阔。吾赖年长而已。” 当时那种情况下,作为资历最深的那个人,不是范仲淹站出来又能是谁呢? 韩琦和富弼就算有所想法,碍于他的存在,若是不想让范仲淹背上锐气尽丧,或是自己背负起不懂“规矩”不敬上官的名声,自然得是先等他的态度。 有赖于同僚对他的尊重,他才侥幸成为变法的领袖。所以他怎能愧对这份心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