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世祖

第772节


    因此,消息传出,朝廷之中是议论纷纷,群情反对。其中,赵家的反对是可想而见了,也是赵匡胤“装死”这么多年,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对一件事明确表明态度。

    回朝不久的赵匡义,想法素来不少,政治抱负也高,即便知道有可能犯忌,也不得不上了一道奏章,劝阻此事。

    至于其他大臣,都不需赵家去串连,很多人都自发上表,一个个义愤填膺,言辞恳切,希望能够引起刘皇帝的重视。

    其中有两个群体的态度是最为激烈的,一个是清流言官,一个就是勋贵集团了,他们要坚持正朔,维护传承。

    不知有多少年,朝廷上下,贵族大臣,如此万众一心、千口一词地反对一件事,这样的情况,也算少见了。

    还有一些人,就属于投机分子,不是在慕容与赵氏之间进行投机站位,而是看“准”了刘皇帝的心思。

    萧家是契丹来的,刘皇帝这么多年,对契丹人是什么样的态度,这可不是什么秘密,那是恨不得地将之族灭。这种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容许此事,容许大汉江山落到“异族”手里的可能。

    但显然,大部分人,终究还是不了解刘皇帝。刘皇帝的心胸,说狭隘,也狭隘,说大度,那也同样大度。

    虽然他是个彻彻底底的民族主义分子,但那是对外,而嫁给太子的萧燕燕及其所生之子,自然份属于“内”,既是大汉之内,也是皇室之内。

    即便不会去考虑帝位传承的问题,也不会带有特殊偏见,至少能做到正常对待。而对刘文济那孩子,刘皇帝也没有什么意见,看得出来,聪明乖巧,和小时候的刘旸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要说血脉问题,刘皇帝也没有那么地狭隘,不论起母族来源何处,那也是天家的血脉,是刘旸亲子,是他的皇孙。

    就拿他们刘家,拿他自己来说,也许千百年后,还有人会拿他“沙陀人”的身份来攻击、中伤、污蔑。

    当然,就当下而言,这其中区别还是很大的。“沙陀人”已经逐渐被历史遗忘,在大汉不论是已修还是在修的史册典籍上,也都再没有“沙陀”这样的字眼,不管是刘皇帝自己还是大汉的臣僚们看来,他刘家代表的就是华夏正朔。

    但契丹显然是不同的,且不提过去汉辽争霸,大汉与契丹之间长达三十年多年的纷争纠葛,就是如今,漠北还有一个不服王化的契丹政权在那里顽强地支撑着。

    针对此事,刘皇帝当然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心中同样也多出了一些考量与疑虑。对于大臣们的反应与心情,他能够理解,但是当众口一词,群情所向之时,他那多疑猜忌的毛病又犯了?

    这是要干嘛?逼宫还是造反?原本只是东宫内部家事,皇室内部事务,被搞得那么严重,闹得满城风雨,几乎把天家内部的不和谐暴露在天下人面前。

    刘皇帝的性格从来都是这样的,他坚持阴谋,相信斗争,像此番,当朝廷上下,都持同样论调的时候,非但不会听从,相反,会去怀疑,去猜忌,是不是有人居心叵测,用心不良,是不是有人在背后鼓动生事。

    群臣的反响是很强烈的,到刘皇帝这边,反弹也同样厉害。原本并没有那么在意的事情,一下子让刘皇帝重视起来,面对汹汹群议,本不欲发声的刘皇帝,在“走访”政事堂的时候,当着诸宰臣的面,淡淡地评论了一句:东宫家务,何以如此喧嚣?

    然后,热议就被平息了,但难题却抛给太子刘旸,再次请教刘皇帝,刘皇帝却笃定主意,让刘旸自己做决定。

    用刘皇帝的话说,他能立太子,还能把太孙也定下来吗?到最后,终究是你刘旸的事。这,反而使刘旸犹豫了。

    他近些年,固然有些恼怒东宫二妃的不合,但对两个儿子,基本算是一视同仁的。而对于群臣的请愿,刘皇帝可以强势地不作理会,他可没有那种威势,也不够刚硬,心中多少存着几许顾虑的,因此,至今还是犹豫,没为这场风波画上个句号。

    而与刘旸一样,同样抱有矛盾心理的,还有两拨人。一自然是萧家了,哪怕是萧燕燕,在面对此事时,也是受宠若惊,如履薄冰,根本M.ComIc5.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汉世祖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