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都开始研究,各个反重力团队也开始设计实验论证。 普朗克研究院的反重力团队,一心做反重力场的性态研究,理解了光子构架成果以后,他们自然清楚里面的数学表述,说明反重力场的机制是制造降低空间挤压效果的区域。 其中有个优秀的年轻研究员,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 利用浮力和质量无关的特性,他们在反重力场中进行了悬浮实验测试。 在实验最开始,没有开启反重力场的时候,一个木质铁芯的物体,悬浮在了水的正中央。 之后,开启反重力场,物体立刻漂浮到了水面上。 在连续几次实验以后,他们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反重力场作用于质量而不是引力波。 其中的原理和王浩的研究成果直接相关。 王浩的光子架构研究,说明反重力场会让粒子产生惰性,比如,光速会降低,但是粒子惰性和反重力场并不呈正比,百分之五十的反重力场,才能让光速减慢百分之十五。 所以,即便是反重力场能够对浮力效果造成影响,也肯定不像是物体一样直接正比的减重。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受力自然是均衡的,可以得出公式—— p液gv排=m物g。 当实验处在反重力场中,浮力明显大于重力作用,自然就证明物体质量下降了。 这个简单的实验研究,成果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说服力,因为反重力场对于浮力的影响,并没有确定的成果。 但是,一定程度上说服力还是非常强的。 普朗克研究院的反重力团队,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证明反重力场直接作用于物体的质量,成果发表出来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即便王浩发表的光子结构成果中,用数据构建说明反重力的作用,是空间挤压效果的降低,但大部分学者还是更倾向于作用是引力波效果。 现在普朗克研究院的团队,用一个实验,就说明是作用与质量,某种程度上,也证实了空间挤压效果以及湮灭力的存在。 普朗克研究院团队的穆勒接受采访时说道,“最少有极大可能,空间挤压效果,也就是湮灭力是存在的。” “湮灭力的解释,能够完美的说明实验,而作用于引力波效果,连理论都没有。” “我们相信实验结果,往往最简单的实验,才最有说服力。” 这个实验结果发表出来以后,让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之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反重力场是作用于引力波,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质量是不会被产生变化的。 现在的成果说明质量减小了,就感觉有些违背常识。 王浩看了新成果,都不由得感叹,“很简单的实验,很好的效果,我完全没有想到,能这么简单的做验证。” “世界上的天才,还是很多的。” 王浩发现之前他想的太复杂了,总是把反重力场特性验证,和很复杂的微观物理联系在一起。 现在普朗克研究院的成果证明,简单的力学研究也能够给反重力场的研究带来很大帮助。 何毅是感觉很懊恼的,他觉得自己的团队有这么好的环境,能够制造超过50%的反重力场。 普朗克研究院的团队,只能制造出15%的反重力场,即便是做力学的实验,效果也是很差的。 “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呢?”何毅郁闷道。 王浩则是完全不在意,他根本不缺一个成果,普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