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研究和人才上也有很大的收获。 人才,就是田虹。 比尔卡尔只能算半个,因为对方并没有来西海大学,只是参与了项目而已,不过一个菲尔兹得主参与项目,也算是很大收获了。 另外,就是研究的收获了。 其实和比尔卡尔探讨研究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他们只是相互交换了各自的想法,甚至灵感值都没有往上提升一点。 “这说明思路还是不在正确的方向上……” 王浩有点遗憾的想着。 他认为最大的收获是邱成文的提醒。 杨-米尔斯方程。 这是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他没有刻意去追求破解千禧年的数学难题,就只是专心做着自己的研究。 但就像邱成文说的那样,杨-米尔斯方程是绕不过去的,只要是做微观的研究,就一定会和杨-米尔斯方程产生关联。 杨-米尔斯方程,影响力是在太大了,只是在方程的推导基础方向,就已经诞生了七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六个菲尔兹得主。 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构造粒子标准模型的基础。 在依靠研究杨-米尔斯方程的顶级学者中,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是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他通过推导杨-米尔斯方程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之后o洲粒子对撞机,持续投入了近二十亿美元,终于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这也让弗朗索瓦-恩格勒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这个研究就能知道,杨-米尔斯方程究竟有多么厉害了,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强力,弱力以及电磁力整合在了一个数学框架内。 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就包括杨-米尔斯方程问题,问题的描述是该方程的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问题。 这句话听起来很复杂,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 其实简单解释就明白了,质量间隙,也就是没有覆盖全部质量,一个原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方程只是覆盖的原子核,并没有覆盖电子。 电子,也是带质量的。 这就是质量间隙,或者理解为质量的漏洞。 杨-米尔斯方程问题,简单来理解,就是研究解决方程没有覆盖到的质量问题。 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粒子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可以说就完善了。 那可不只是解决数学问题,能获得菲尔兹奖,同时还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米尔斯理论是最顶峰的研究,难度也是非常高的,一般的数学家、量子物理学家,也会感觉无从下手。 所以,专心从事杨-米尔斯方程研究的学者数量极少,即便是往高出去估计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王浩并没有想去解决杨-米尔斯方程问题,但他希望结合杨-米尔斯方程的研究,来辅助研究湮灭力的表现问题。 他的主要研究还是超导机制。 在超导的机制方向上,他都一直围绕着导电状态下的微观形态展开,围绕着塑造出来的新型几何展开。 但是,新型几何是怎么被拓扑的呢? 这就是湮灭力的作用。 所以从湮灭力的角度去做研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向,两个方向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够完善整体的理论。 研究湮灭力的表现,自然绕不开量子物理,就必须对杨-米尔斯理论有足够深入的了解。 王浩思考的干脆建立了一个任务—— 【任务一】 【研究项目名称:杨-米尔斯理论研究(难度:s+)。】 【灵感值:0。】 果然! 千禧年数学猜想,估计都是s+级别了! …… 等回到了西海大学,自是一番恭喜和庆祝不谈。 自然科学特等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就像是栾海平说的那样,“你拿了这个奖,明年的院士增选已经稳了。” “我之前说很大概率选上,现在是绝对可以选上!” 栾海平说的非常肯定。 自然科学特等奖是对一个学者最大的肯定,甚至说是史无前例的肯定。 这种级别的奖项拿到手,哪怕年龄就只有十岁,都可以评的上院士,而且还是全体投票同意通过。 国内的院士和国外还是有不同的。 国外的院士是纯粹拿学术说话,国内就是粘上一点政体色彩,在学术成果方面,王浩已经是无可挑剔,再加上奖项的重大肯定,评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