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助燃的,因此在弹体上必须留有空气注入的进气道。 而按照传统的设计思路,导弹的下方会设置一个矩形的凸起,作为进气道入口,供涡喷发动机正常工作。 问题是这么一来,导弹的直径将大大超过海军现有的发射装置和储存装置的上限,不符合海军的要求。 改成可伸缩式的进气道技术上到是可行,但成本上却迅速飙升,远远超出海军制定的预算标准。 无奈之下新型反舰导弹的总师干脆照搬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进气道布局,设计了一款带双侧内管道的钛合金进气道。 如此进气道与弹体几乎持平,只是开口边缘略微高处弹体而已,这样一来在符合海军要求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发挥涡喷发动机的效能,令新型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150公里。 然而设计上是非常完美的,落实到实践上却又让研制团队各种薅头发。 这种双侧内管道的钛合金进气道好是好,可关键是想要做出来却非常不容易,首先要控制重量,不能太重否则便会造成整个导弹的重心后移,导致导弹射出去就成了大号钻天猴。 其次结构强度必须要好,能够承受起码的大过载冲击。 最后便是具备极强的耐腐蚀,毕竟是海军装备,在高盐高湿的海上环境下不能太娇贵。 如此设计团队参考美国鱼叉,提出一体化成型方案。 可问题是纵观世界范围内,能够做出“鱼叉”这种将进气道与弹体融为一体的国家只有美国,剩下的包括法国在内,配备涡喷发动机的反舰导弹有一个算一个,进气道没有不突出在弹体外的。 究其根本无外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美国那种尖端的制造技术,即便能设计出来,也根本造不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新型反舰导弹研制团队说不绝望那是假的,只是死马当成活马医在国内各个厂家到处跑,看看能不能找出所谓奇迹。 结果这一找还真从反舰导弹的发动机提供商,腾飞集团哪里找到了。 当时腾飞集团参与的十号工程的配套项目中,垂尾翼梁以及三号、十二号、二十七号和二十八号加强翼肋的配套生产成品刚刚被十号工程的总师给打回来。 理由只有一句话:技术太超前,不符合国内大规模生产要求。 当时庄建业心里那种mmp的暴走心态就别提了,要知道为了这些部件,腾飞集团几乎把碳纤维,芳纶纤维这些个压箱底的先进技术全压上了,结果却得了这么个评语,搁谁身上也不会好受。 可问题是不好受也没办法,军事装备,尤其是未来空军的主战军事装备总是要有个先进性与大规模生产的平衡关系,否则一旦战端开启,需要大规模生产,结果发现那些高端的材料供给不上,不就要傻眼? 所以总师的要求也算合理,所以庄建业咬咬牙忍了。 然而还没等庄建业这边调整好,十号工程总师那边的新技术指标就再次让庄建业暴走,要求符合大规模生产也就算了,居然新产品标准要保持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组合性能指标的85%以上。 用能够批量生产的材料,达到顶级高端航材85%的水平,而且还以上! 这是让人造飞机嘛?简直就是逼人拿头去撞墙! 于是在接到这份新技术标准后,庄建业拎着一瓶二锅头上了腾飞集团大楼的楼顶,狂灌了半瓶,对着川东平原的方向骂了足足两个多小时,这才心情舒畅的下楼。 然后……然后超朔成型—扩散连接工艺就在十号工程总师的重压下硬生生的给逼出来了。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