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庆的演奏了。 贺缘声眉目舒展,透过钟应的一举一动,见到了记忆里年轻俊朗的师父。 他说:我以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演奏这首曲子。 毕竟年代久远,毕竟编钟冷僻。 但是,钟应不仅奏响了它,也奏响了贺缘声的所有回忆。 他的师父,他的师侄,都是来过美国,见证过繁华安宁,依然想要回到苦难深重的祖国去。 就像这套身世曲折的编钟,无论如何颠沛流离,终究会回到祖国去。 猛虎行猛虎行 贺缘声笑着擦掉涌上来的泪水,握着手杖,声音低哑的吟诵道: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46章 有了中美两地的协作, 希声和其他文物归国的事宜安排得果断又迅速。 毕竟,受捐文物的清泠湖博物馆,和受捐编钟的清泠湖学院, 对于这套流程已经十分熟悉。 连钟应都显得平静。 唯独厉劲秋第一次见到货真价实的唐朝编钟,着实有些惊讶。 我还是这么近的观看一套编钟。 他也是去过无数博物馆,欣赏过民乐演奏的音乐人。 但他见过的编钟, 都牢牢封锁在玻璃展柜里, 透着人群倒影,隔绝了一室的喧闹。 现在, 希声安静的等候着工作人员拆卸、装箱。 厉劲秋这个有功劳有苦劳的大功臣, 才得以近距离的端详它。 唐朝以瓷器漆器闻名于世, 编钟自然是战国春秋最为著名。 希声铸造于唐代,迟了那些古老编钟近千年, 却仍是掩盖不住它浑身的庄严肃穆。 钟顶的云纹蔓延钟口,每一件钟体,都刻着凸出的阳纹。 还有他不认识的繁体字,蜿蜒曲折, 仿佛给了每一件钟不同的姓名。 他饶有兴致的站在保管室旁, 看着数量众多的工作人员,分工明确。 一些人拆卸编钟,一些人负责铺开无酸纸,一些人抬进木板现场做箱。 他们手法专业, 像是如此配合协作过许多年。 厉劲秋好奇的问道: 这些都是华人互助会的人?他们都懂文物保护? 钟应也算是听师父说过华人互助会许多事迹,他笑着回答: 一些是协会请的博物馆员工, 一些是文物保护志愿者, 还有一些是清泠湖博物馆派来的专家。 小小的华人互助会, 成为了中国文物在美国的中转站。 它联系着美国华人华侨, 又联系着中国的清泠湖。 有钱的商贾,流连于拍卖行,等候来自中国的古董。 善于交际的人士,则会四处游说,请收藏家们开一个好价。 贺缘声从会长次子,成长为荣誉会长的几十年,更是美国华人为流失文物奔走效劳,从业余到专业的几十年。 钟应站在这里,看着工作人员有条不紊的拆卸编钟,能够清楚感受到那些他不能完全认识的人们,从微弱萤火聚集为炽热火炬的过程。 没有来自海外的力量,他们很难依靠国内的势单力薄,去争取文物的回归。 他本想感慨一番百川东到海、蜡炬终成灰,结果身边的厉劲秋喋喋不休。 击溃了他一腔愁绪。 厉劲秋见到运输所需的不同防震木箱,非得一件钟一箱吗?钮钟那么小,感觉一箱能装完。 厉劲秋见到工作人员竖起包裹宽阔的隔板,防震防潮的包装都比钟大,它们都是坚硬的青铜吧,裹得跟易碎品一样。 他每说一句,钟应就会勾起嘴角。 在文物方面,大作曲家的意识远远比不上亲妹妹,始终以普通人的视角,去点评希声的运送。 带着困惑和好奇,有趣又可爱。 厉劲秋见钟应只笑不答,故意用手肘去撞这个沉默的家伙。 他开玩笑道:要我说,直接一床棉被裹了它们,抱着坐飞机回国更快更安全。还省了打包的时间。 终于,钟应忍不住笑出声。 他说:八十年前,它就是像你说的那样来到美国的。 柏辉声曾像讲故事似的,给钟应讲述过希声的失散。 冯元庆收到消息时,正值夜晚,时间格外紧迫,简直是在和日军的子弹赛跑。 他根本没有条件和现在似的,用无酸纸、防震箱里三层外三层,小心翼翼的固定封死这些珍贵的编钟。 只能拆掉了家里的厚棉被,一个一个的裹起珍贵的青铜钟,放进大木箱子。 又担忧的塞进了许多垫纸,慌乱又紧张送到值得信任的美国商人那里。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