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大建筑师

第116章 瓦和现代建筑


点缀”,住宅区“外墙之周围,皆应加以中国亭阁屋檐之装饰物”。

    诞生了诸如协和医院、辅仁大学、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燕园建筑群等一系列作品,梁思成和杨廷宝为此贡献颇多。

    第二次是在1952-1956年,一五期间,大批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工作,他们认为当时流行于西方的现代建筑风格是资产阶级的,应该建设代表无产阶级和民族主义的建筑,提出建筑要“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诞生了诸如北京友谊宾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外贸部大楼、北京体育馆、全国政协礼堂、首都剧场等优秀建筑作品,这批仿古建筑都出自对中国传统建筑有深厚功力的建筑师之手,包含着浓郁中国传统韵味,建筑质量也高,日后列入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

    不过这种形式的建筑造价过高,且不实用,很快就以反浪费为理由遭到批判,大屋顶建设暂时停止;直到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为给这一庆典增加光彩,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十大建筑,于是传统的大屋顶再次亮相。

    诞生了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大屋顶建筑,有了之前的经验和教训,这批建筑设计水平更高,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但在这之后,大屋顶建筑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究其原因,首先是浪费,在现代建筑头上加一个大屋顶,需要大量成本,但能起到的功能却很有限,就算没有大屋顶也不影响建筑的使用价值。

    其次是美观的问题,中国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长宽比截然不同,在单层建筑上盖个大屋顶显得很协调,但是在十多层高的现代建筑上加个大屋顶,则显得比例失调,看起来很是别扭。

    佛塔之类的古典建筑虽然也高,也有大屋顶,不过佛塔每一层都有檐,这样看起来依旧协调,而现代风格的大楼则没办法这么做,或者说这么做浪费就更严重了,光溜溜的身子顶个大屋顶,着实不怎么好看。

    “但是,瓦片就只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和现代建筑相结合么?我不这么认为,随着新建材的出现,瓦片的重要性的确大大削弱,但距离彻底退出历史,还为时尚早,我们完全可以发掘出瓦片新的用途,让这种古老的建材重新焕发光彩。”

    讲述完瓦片和现代建筑的历史纠葛后,林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日后王澍和隈研吾等建筑师就让瓦片的魅力再次重现人间。

    “在一些特殊建筑上,瓦片依旧可以用来铺设屋顶!”比如王澍的象山校园建筑群,隈研吾的象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而在其它方面,瓦片也可以由建筑主材料变成装饰材料,就像我刚才说的,用来堆砌外景墙、铺设地铺、装点院子等等。”

    “用瓦片做装饰的想法古已有之,不过你打算做的肯定跟古法不太一样吧?”贝聿铭饶有兴致地问道。

M.cOmic5.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重生之大建筑师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