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之力。” 这少年只要开口,就是邹邹一长串儿话,简直比他哥哥还更像太学生。 姚欢却只分了一半心思在听他自报家门。 另一半心思,自然在感慨,今日竟又解锁了这时代的一个名人! 不,更准确地说,应是三十年后的一个名人。 姓陈名东,丹阳人,靖康之耻时不惑之年,那么如今确实十岁左右。 应该就是他了。 三十年后,徽宗内禅,钦宗即位,一个叫陈东的太学生,对朝廷奸臣当道、误君误国的局面痛心疾首,联合一众爱国学生上书,呼吁诛灭奸佞、重振朝纲。更请愿,力求朝廷复用主战派李纲。 姚欢前世,虽然唐诗宋词除了那些大路货外就背不得几句,但陈东上书的那段话,当真是印象深刻。 “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看看人家北宋时候的大学生,看看人家北宋时候的士,多么敢说,多么能说,针砭积弊,半句废话没有,每个字都在点子上,而且不用生僻字,说的都是连盲群众都能听懂的人话。 汴京六贼,从陈东的檄后,遗臭万年。 原来,这位伟大的爱国者陈东,在还是小朋友的时候,思路就是这么清爽! 姚欢上前,摸摸弟弟姚汝舟的头,对陈东道:“多谢你照看他。嗯,你方才说的,道理自是不错,但说完了道理,吾等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总不能教这些东西,白白烂在太学的仓房里吧?” 因又问杨翁:“仓房里这些还能吃的米,约多少石?” 杨翁道:“得有三十石。” “留在太学学舍的学生们,加上仆役们,每日须米几何?” “也就五斗吧。” “十日就是五石,那还有二十余石。” 姚欢迅速地心算一番,二十余石就是两百余斗,目下开封的米价,每斗在七八十到一百之间。那是正常情况下的市场价,如果灾荒时期,政府开常平仓的话,卖给民众的米价应该更低些,更何况,太学的这些米,已经是浸过洪水的。 即便按照每斗一百的市场价,再算上这些干果豆子,也就不到三十贯。 姚欢在姨母家翻阅沈括的梦溪笔谈时,看到沈括写宋代的度量衡,一石约合九十二斤。经常买鸡爪的姚欢心中有数,宋代的官斤比后世的市斤略重,大概六百多克。那么北宋的一石就是后世一百二十斤不到,二十余石怎么着也相当于后世的一千多公斤了。 若再与能量不低的桂圆、红枣、栗子煮成粥,就算煮成能插住筷子的稠粥,一斤的米量换算成粥,应可供五个成年人填饥。那么若以十日为限的话,每日可以供应千五百人次 民间力量赈灾的话,这个规模,不小了。 姚欢想到自己进宫当差挣的那两个金锭子。 自己这条命,能被老天渡到宋朝,已经赚了一次。宫里叫天子和他小妾莫名其妙放过一马,又赚了一次。而洪水中逃生,不仅赚了命,还,还赚了人 她从内心感恩自己的幸运。 她姚欢,穿越来表现出的傻乎乎、好说话,不过因为初来乍到的谨慎。 她又不是真傻,更不是没心肝。 再是盛世,都城亦有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又遭天灾,只怕活路更窄了。 金锭子既然来自赵家,就还给他老赵家的子民吧! 第120章 八宝粥赈灾(二) 曾纬在家中结结实实昏睡一日,待彻底醒了,琢磨了一回大哥曾缇带着禁军、划着筏子将自己与姚欢等人救下大榆树时的情形,不免惴惴不安。 大哥只是官场无所建树,又不是青涩小儿郎,即便当时有蔡荧文予以转圜,说了一番在国子学门口碰上曾纬来救人的话,大哥心里头也必是从犹疑到明白的。 路上,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