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西山岛南的石公山采石场,终于安静下来。 采石场下三里长的石砌码头上,却依然火把照天。 那是民夫们推着大车,在连夜装船。 梁氏和米娃一直等到这会儿,才轮到他们划着船靠上码头。 这时便有采石场的管事的,让她们出示红头签。 那是出发前一天,从县里领到的,上头有唯一的编号和船的大小。 管事的就着火把,把编号记下来,然后在上头盖了个戳,递还给梁氏,还发给她四张饭票。 管事的吆喝一声:“一料!” 民夫便将装在箩筐中的石头,抬到娘俩的船上,一共装了六筐就停下。 水线一下就到了船舷边上,好在两个民夫下去后,又升高了一点。 “把船开到远处去,别挡道。”管事的挥挥手,让他们赶紧离开。 娘俩就小心翼翼的操着船,避开码头上密密匝匝的大小船只,到外头寻找泊位。 好在她们船小,离开码头不到一里,就找到个空儿停下来。 然后娘俩下了船,走到设在不远处的大食堂,凭着两张饭票,一人领了一大碗糙米饭,一条腌青鱼,还有一碗飘着蛋花的苦瓜汤。 米娃就着一条半咸鱼,扒了一碗半饭,吃得直打饱嗝。 “真是太好吃了!”半大小子幸福的直冒泡。“就冲这条咸鱼,我也要天天拉石头。” “瞧你这点儿出息,我看跟咸鱼没两样了。”梁氏笑着白他一眼,不过这江南公司真是财大气粗,居然能把鱼腌这么咸。 听说股东里有大盐商,这么舍得放盐,肯定没错。 吃完饭,娘俩回船上眯了一觉。天蒙蒙亮时,梁氏就起来,凭着剩下的两张饭票,又去领了四个馍,两个咸鸭蛋,还打了凉白开。 拿回船上叫起米娃来,娘俩就着咸鸭蛋吃了馍,便抓紧时间返程了。 ~~ 回去时一路顺流。虽然满载,却十分省时省力。 不到中午,小船就回了昆山。签子背面写着段号‘二十二’。梁氏虽然不识字,但一到十还是认识的。 娘俩便把船划到二十二段。亮了签子后,很快就有人上来,用铁钩勾住箩筐,一筐筐吊上大堤。 最后一筐被吊起后,梁氏长长松了口气,今次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娘俩又划船特意绕了个远,从夏驾河回县城。因为李华在这儿修水闸。 江南河道纵横,昆山境内的六十二里吴淞江上,往北的支流就有六条。 这六条平行的河道为昆北的百姓提供了饮水、灌溉和出行的便利,不可能一堵了之。 必须要设立闸门,平时开闸行船,洪水来时关闸防涝。这也是整个堤防工程的难点所在。 好在有潘季驯。 潘中丞和郑若曾顶着风吹雨淋,跑遍了所有的河道,又经过反复推敲,方给六条河量身设计了不同的水闸。 好比这十丈宽的夏驾河,他采用了左右双闸设计,每个闸口各有前后一道闸门。还刻水标尺在闸边,何时当开一闸,何时当开双闸,一看便知。 若是放在从前,仅这夏驾河一处的河闸,就要花费半年以上,但现在有了混凝土和预制板,工程一下就简单多了。 闸门采用竹筋预制板,在别处浇筑。 闸室和闸墩则用版筑法,直接进行混凝土浇灌。 所谓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