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据姜沃在大唐各州所见:哪怕质量最差的麻纸或是草浆纸,也要五十文百张,稍微好一点的纸都是三四文一张。 至于崔朝方才说的,他们常用的纸张—— 姜沃把手里的报纸塞给崔朝,转身去取了桌上一份公文,把纸张对比来看。 “这是剡溪(浙江剡县)的剡藤纸。”大唐正式公文指定用纸。 姜沃把两张纸一起放在阳光下,明显就看出了不同。 剡藤纸也薄,但却又轻又韧又洁净有光泽,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剡溪古藤制作而成。[1] 因这是公文专用纸,故而很是金贵,每年进京来贡举的学子,哪怕饿几天肚子,都要专门攒钱买这种纸。 毕竟唐朝还有行卷的作风,考子们考前还得将自己素日得意的诗、文,投与达官显贵前。 那能用寻常的破纸吗?必然不能。 用这种剡纸才显得正式。 而这种剡纸多少钱一张呢?到了每年举子进京,供不应求之时,有时候能炒到近一百文一张。 “一百文啊。”比现代直接用百元大钞来写字,还来的人心疼。 毕竟按照大唐的生活水平——崔朝原本给皇帝算过的,一位寻常百姓(还非田中刨食的贫农),而是京城附近州县的居民,一年到头衣食住行的花费,大略需要五贯(五千文),也就是一个月五百文左右。 而家中小有余资,能培养孩子读书写字的门户,倒也不用怕咬牙供子孙读书会‘人才两空’。哪怕孩子读书一辈子没什么名堂,什么功名也中不了,倒也不用担心饿死。 姜沃这一路走来,见到各个署衙里,都有雇佣的‘抄书人’,专门干抄写公文等活计的。姜沃了解过他们的生计,过得很是不错—— “为院书手,月钱两千,娶妻安居,不议他业。”[2] 也就是说,两千文的月薪,就足够一个小小的家庭安居乐业,过上小康生活了(这还是只有一人有收入的情况下)。 如此便知用来投行卷的纸,有时竟然能被炒到一百文一张,对普通人来说,到底是多么昂贵而不可承受的重量了。 姜沃拿着手里的报纸:故而,不光是印刷术的改进,还必须搭配上纸张的成本下降,‘报纸’才能够变成现实。否则也不用叫出版署了,直接叫‘烧钱署’算了。 而她此时捻着手里的纸页,甚为欣慰。 还不必看内容,只看纸的质地就知道,曜初做的很不错。 ** 同样的春末时分。 姜沃与崔朝正在登州港口的驿站,对着阳光看手中的纸张。 而长安城,紫宸宫内,曜初也正坐在帝后跟前,说起纸张之事。 她先将樱桃酪端给父皇母后,之后才自己取过一盏捧在手上。 并不是回禀公务的气氛,而是一家子闲话家常似的。 曜初开口道:“父皇、母后,这几年京中各衙署公文所必用的剡纸是越来越贵了。再这样下去不是常法。” 皇帝原本吃到一颗酸的樱桃,不太愉快地蹙眉,把手里的杯盏放下了。 然而听到女儿的话,皇帝又不由展颜笑了:“曜初,你近来莫不是见多了辛侍中?” 这种一开口就是‘太贵’‘国库没钱’‘日子过不得了’的言辞,让皇帝顿时梦回辛茂将辛尚书掌户部那几年。 皇帝这话一出,曜初还好,如今常跟辛茂将打交道的媚娘,眼前忽然就浮现出辛尚书那张眉头恨不得打结的脸,他口中最常说的话就是:“天后啊,这开销未免也太大了……”‘天后,三思啊……’ 媚娘没忍住当场笑出了声。 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