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怕树大招风,为何不干脆让名声更响亮,然后去投奔一个英明的王?我想一定会有王愿意庇佑你。” 朱襄道:“我一介平民,能去哪?现在的生活很好,我很满意。” 相和更无奈。你满意,我们不满意啊。 他在想,要不要去拜访蔺相如,让蔺相如劝说朱襄离开。 因蔺公的恩德,朱襄公不愿意离开赵国。但朱襄公活人无数的本事,怎么能困在不能施展才华的赵国?蔺公应该为天下人着想,而不是局限于一国一地。 相和打定主意之后,去拜访了荀况。 虽然墨儒敌对,但他们在敌对的同时,又是彼此的知己,认可对方想让这个天下更好的理想。 同时,墨儒都支持天下大一统,认为天下大一统才是结束民众痛苦的治本之举。所以相和相信,在朱襄公的事上,荀况会站在他这一边。 荀况接待了相和后,却摇头道:“你们墨家死认一个‘义’字,先钜子才会在阳城君抛下他后,仍旧殉城赴死;我儒家也认一个‘信’字,朱襄受蔺相如之恩,承诺为了蔺相如留在赵国。我们怎么能毁坏朱襄的‘义’和‘信’?如果朱襄是背义毁信之人,他又如何能活人无数?” 墨家有一位钜子曾是楚国阳城君的下属和好友。吴起变法威胁到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楚国旧贵族在楚王灵堂上射杀吴起,把楚王的遗体都射成了刺猬。 新王继位之后,为此事族灭七十多家贵族,其中就有阳城君。不过他虽然杀了这些贵族,却废了吴起之法。 阳城君逃离楚国时,墨家当时那位钜子以“钜子不守义,天下恐无人信墨家”为由殉城,一百八十多名墨家弟子同赴死。 之后墨家发现,如此做法只会让墨家子弟白白消耗,不能实现墨家的政治理想。于是墨家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大一统。 虽然楚墨当时依附的是反对吴起的旧贵族,但也看到了吴起变法对楚国的好处。楚国国君杀掉了与吴起敌对的人,却没有延续吴起的变法,这让楚墨对楚国国君很失望。他们认为楚国这样的做法,阳城君之事还会发生。 这就是楚墨渐渐朝着秦墨靠拢的缘由。 后续之事暂且不提,楚墨明知道阳城君有罪,但仍旧为了守住承诺而甘愿殉城赴死,以明墨家之义。荀子点出这一点,告诉相和,想要将朱襄劝离赵国是不可能的。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朱襄公困在赵国?”相和叹气。 荀子道:“有机会,机会就在政儿身上。若公子子楚被立为太子,赵国肯定会送这一位赵人所生的质子回秦国争夺皇位。那时朱襄作为养育政儿之人,肯定会和朱襄一同回秦国。你所说的能任用朱襄的雄主,就是指秦王吧?” 相和点头:“秦王确实是雄主。我观天下有一统之势的国家,仅有秦国。” 荀子叹气:“但秦国重利益轻仁义,由秦一统天下,对天下人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相和道:“朱襄公和政儿或许能改变秦。” 荀子道:“你倒是对他很有信心。不过我也希望如此。” 相和道:“我们墨家会继续留在朱襄公身边,希望儒家也能帮助朱襄公。” 荀子点头:“当然。我的弟子已经入赵,成为赵国宗室的门客。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为朱襄进言。” 相和拱手作揖。 荀子拱手回礼。 儒家和墨家此时的领头者达成默契,暂时站在了同一战线。 此时荀子和相和都认为,朱襄离开赵国的时间还很早,赵国的局势还很稳定。 事情总是在所有人以为风平浪静的时候急转直下。 今年年初,秦国攻占野王后短暂休整了半年,继续朝着上党进军,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 韩王派人向秦王请罪,愿意献出上党郡,请求秦王退兵。 秦王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