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王氏多年未孕,王家觉得自己说话没有底气,也不好多言,只是一味催女儿尽快生个儿子,站稳脚跟,好仗着儿子向公婆提要求。王氏受娘家人逼迫,自己却迟迟未能有孕,便时常郁郁寡欢,身体不佳,过了好几年,才艰难地怀上了一胎。谁知道生产的时候,她难产了,虽然最后顺利生下一女,却也伤了身体,无法再孕育子嗣了。 谢泽山与谢瑁都倾向于过继谢珙的小儿子谢谨昆为嗣。王氏起初没多想。她挣命生了个女儿,女儿体弱,不知会不会夭折,她哪里还有闲心管别的?只是见丈夫与公公这么早就开始谋划过继之事,心里别扭罢了。 然而,她不多想,她娘家却要多想。女儿不能生了,外孙女又不如外孙金贵,还不定站不站得住,保险起见,还是要有个儿子的好。过继是不能过继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过继的。过继了大伯家的侄儿,还有自家女儿什么事?王家说话就更没有底气了,甚至都没办法对女婿的家财指手划脚。 王家提的建议就是,由他们物色一个妾,替谢瑁生子,延绵香火。只要儿子记在王氏名下,当成嫡子养,去母留子,也是一样的。 他家挑中了县衙一个吏员的侄女,农户出身,父母双亡,只有一个亲弟弟。凭那个弟弟就能让姑娘听话,吏员一家更是任由主簿摆布。这姑娘身体健康,性情温顺,定然好生养。等她生了儿子,要处置也容易。 王家打着王氏的旗号,直接把人送进了谢家的门。王氏接受了娘家人的安排,还主动劝说丈夫接受这番“好意”。 虽然后来谢大老太爷发了火,但因王氏坚持,那个叫周满珠的姑娘还是成了谢家的妾。不过,谢瑁主动出面,将周满珠的弟弟送进了谢家族学附读,还许诺只要他能读出来,就荐他进竹山书院读书,算是对周家的补偿了。 周满珠温顺而感恩,对谢瑁与王氏十分恭敬顺从,生了两个儿子,也没有任何改变。她就这么安安份份生活在谢家宗房的后院里,认定儿子们由太太教养才能有出息,亲近正室多于亲近夫主。她能每天亲手照顾儿子,儿子还依旧记在她名下。她的亲弟弟读书有成,已经是童生了,先生们都说他有中举的天份。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谢瑁夫妻关系却冷淡下来,也不偏爱妾室,好象就剩下面上情了。 文氏叹息着对谢慕林道:“你瞧,你二伯父一家都是好人,妾也是老实人,两个孩子都乖巧伶俐,对嫡母生母都一样孝顺,原本该是极好的一家才是。你二伯娘,其实就是被娘家给误了。王家人几次算计都不如意,总爱在你二伯娘与二堂妹耳边说些有的没的……” 谢慕林听得眉头直皱。这说起来,都是曹家硬要嫁女引来的祸患。即使谢璞很少回老家,他与谢氏宗族的关系放在这里,本地知根知底的人家知道他家攀上了皇亲,自然免不了会有趋炎附势之徒出现。王家就是冲着权势来的,只是没人配合他们罢了。可惜宗房的二伯父受此牵连,摊上了一门不省心的姻亲,至今仍深受其害。 都是曹家的错! 谢慕林骂完曹家,又问文氏:“现在我们家跟曹家划清界限了,王家又是什么态度?” 文氏想了想:“其实还好。两家毕竟已经做了十几年姻亲,曹家对他们又不曾有过什么恩惠……先前你爹爹出事时,宗房封锁了消息,连你二伯娘都没让知道。等到后来王家听闻时,事情已经结束了,你爹爹又升了三品。如今竹山书院出去的进士举人不少,他家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偶尔说话有些不中听罢了,想来也没胆子在我们面前失礼。” 谢慕林面色缓和了些:“那我见二伯娘时,是否有什么需要避讳的地方?还有二堂妹英芝,我又该如何相处呢?” 文氏跟女儿说那么多宗房的闲话,就是为了提醒她这一点:“你只当作是什么都不知道,依礼行事便可,若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尽量少说几句,免得出错。我虽然跟你二伯娘初识不久,但你大伯娘私下告诉过我,她这人性子没什么不好的,品行也正,从来不会故意折腾周姨娘和两个孩子。只是……她心太细了,容易多思。有时候极寻常的一句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