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按例行事,皇帝也不过下个命令。 而这点点功劳,还有太上皇来分。 国库收入的增加,也和皇帝的政令没有关系,盐政改革是林如海做的,太上皇准允的。海贸是朝臣们强烈要求的,乃至于水师的战绩,也是两位皇帝相互制衡的结果。 最后拓展版图还有大漠和西域,但这两处是属于大漠王的,还是大楚朝廷的,很难说的清。 最麻烦的是,这些统统都有太上皇的参与,因此功劳对半分。 而太上皇有之前几十年的威压积累,比他这个皇帝在民间和官员中声望更高。 至今还有很多人认同,他徒机就是太上皇手里一枚棋子,任由搓圆捏扁。 皇帝可不就急了嘛,得做出一件叫人称赞的功绩,且功在千秋,如此一来,太上皇没有任何理由废了他,即便想,也做不到! 想通了这些关节,苏叶顿时知道文章往那个方向写了,自然是怎么治理好黄河。 她不吝于展现才华,甚至把历史上有的,以及后世发明出来,实践出切实可行的统统写上。 这是一篇既有文采,又字字珠玑的文章,前后不过一千字左右,却提到了许多耳目一新的观点,但凡懂治水的,就能明白其精妙之处。 苏叶毫不藏私,是因为她知道,治理好黄河,确实利在千秋,即便现在皇帝不动手,她以后登基,也要解决这个祸患。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此她又能稳拿第一,且不用担心被派去治水。 苏叶当然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离开,筹谋了这么久,就差临门一脚,她既然来了,就不打算离开。 而她确信,无论她写的多好,皇帝都不可能派她去治理黄河。 不说别的,就凭着她这张脸,已经让皇帝怀疑她的血统问题,他敢让自己立功吗? 这显然不可能,刚刚那惊惧的表现,已经暴露了一切。 想好之后,苏叶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千多字,一气呵成。 写完一遍,再检查一遍,都不用誊抄,因为她是直接写在试卷上的,并没有打草稿。 其他人就是把自己的文章背的滚瓜烂熟,也不敢直接上手,会在草稿上先写一遍,为的是万一不小心写了错别字,以及需要避讳的字眼没注意,总要有修改的机会。 苏叶完全没这个烦恼,她的记忆宫殿比纸笔还牢固。 上位两位帝王,以及周围围观的官员,见她起先不动笔,好不容易写了,还不到半个时辰,就放下了笔,不由睁大眼。 林会元这是……写完了? 可即便如此,草稿都不打,真就这么自信?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