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按理来说,这只算是平调,可陛下……翰林侍读学士,再加一个四品的少詹事的虚职,何等的淸贵,与区区知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朱棣听罢,又下意识地点头。 在明朝,官员未必是靠品级来划分,品级所决定的,不过是俸禄的多少罢了。 比如知府,看上去主政一方,可在朝廷这个层面,简直不入流。即便寻常一个翰林编修到了地方,这知府也要小心地接待。 表面上,陈辉只是平调,可实际上,说是连升数级都说得过去。 按理,以这陈辉宁波知府的官职,这辈子,至多也就混一个按察使或者布政使,也就到头了。 可他却破天荒的,直接被调到了京城,侍读学士,十分淸贵,未来在部堂里混一个侍郎,都算不得什么,至于尚书,也有极大的可能。 再加上一个兼任的詹事府少詹事的职衔,含金量就更高了。 大明的皇帝,为了确保太子们能够顺利接班,会将大量他所认可的人,充塞进詹事府里。 这些人未必专职负责侍奉太子,一般情况,他们都在朝中担任自己的职务,可挂了一个詹事府的虚衔,其实就形同于,他是未来太子殿下的班底。 也就是说,陈辉完成了大明官场上,一个九成九的人,都无法完成的跨越。其艰难程度,甚至是他爹是大明的尚书,也不可能做到。 朱棣道:“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吏选拔,都要经过廷推,只是翰林官乃是例外,只需五品以上,就需要廷议来决定了,你说的对……这样的事,不是一人可以决定的。” 说着,朱棣冷笑道:“即便是朕,也未必能称心如意。” 廷推的规矩是十分严格的,不是说,皇帝想任用谁就任用谁。 而是一旦高级的文臣出缺之后,往往是由其他三品以上的公卿,一起在廷议中进行推荐。而推荐的人数,大致是在两个人和三个人之间。 皇帝的作用,只不过是从这大臣廷推的两三个候选者之间,选择一人而已。 能被廷推的人,首先,你就需要获得多数大臣的认同,而这些大臣,无一不是位高权重,地位不凡。 陈辉的升迁,本来就很匪夷所思,可谓扶摇直上,但却是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瞩目,且还将他推了出来。 这里头,可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 因为表面上,大臣只是推荐两三人,供皇帝选择。 可实际上,若是绝大多数大臣,都希望某一个人被选上的话,其实基本上皇帝是没有选择的。 他们运作的方法很简单,除了陈辉之外,再推一个皇帝不喜欢的人就够了。 等到皇帝看到了候选之人,一看陈辉的经历,乏善可陈,很是平庸。 可再看另一个人,噢,原来又是那个刺头,那家伙,前些日子还上奏疏痛骂过朕呢。 那么,虽然前者平庸,可大多数时候,皇帝显然会选择后者。 朱棣立即看了一眼亦失哈:“将……陈辉的廷推……廷议的记录取来。” 亦失哈点头,匆忙去了。 过不多时,亦失哈去而复返,随即将一份记录送上。 朱棣低头一看,立即想起来了,便道:“那是去岁的时候,去岁中秋,翰林侍读学士出缺,廷议中所推的其中一人便是这陈辉,还有一个都御史刘永,只是刘永此人……” 朱棣说到这里,便没有继续说下去。 张安世便明白了,十有八九,刘永就算没有骂过朱棣的娘,至少也是当面骂过朱棣穷兵黩武之类的事。 张安世没有过多追问这个问题,而是道:“这样说来,这陈辉的人脉,实在不容小觑,廷推的大臣,有为数不少,都对他青睐有加,甚至有人为了确保他能够担任此职,背后还做了手脚。”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臣们可以垄断所有高级文臣的升调。 真正做主的,还是皇帝。只是对于朱棣而言,他真正在乎的,可能也只是文渊阁大学士、兵部、户部、吏部等几个尚书、侍郎的人选。 至于什么学士,什么大理寺、鸿胪寺之类,皇帝不甚关心,也没兴趣去了解哪一个大臣适任。 朱棣沉声道:“你这般一说,的确是有人操纵了廷推,而能操纵廷推,又是因为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