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跌倒,舜王吃饱,得了千万两金银;二则,河南千年一遇的大旱,颗粒无收,易子而食。舜王为了活命,只好千金购粮,维持生活。 说实话,这套说辞,但凡有些脑子就不会相信。奈何利令智昏,人们总是喜欢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喜欢一厢情愿。 一传十,十传百,顿时洛阳方圆千余里皆装了大车小车的粮食,一路向洛阳城进发。 若是从太空望去,千千万万的粮队,犹如众星捧月,亦如飞蛾扑火! 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外,怀着对金银财宝的渴望,怀着救济洛阳百姓的仁心,历尽艰辛万苦,排出万难,直奔洛阳。 有船运的,有车运的,有人背的,有马驼的,甚至还有老者,幼子,尚且提了一个小兜,亦跟着出行。 洛阳方圆千里之内大动干戈不提,张顺在洛阳城附近也不能安生。 他早命令韩霖为主,神甫高一志辅之,在洛阳城外又另立一小城。 守城之法,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有故意建立鸳鸯城者,亦有大小相依者。 最典型的鸳鸯城,便是襄阳和樊城,两城隔汗水而立,中间以浮桥相连。想当初关二爷威震华夏,都拿坚守樊城的曹仁没有一点办法。更不要说,强盛一时的蒙古帝国,围攻襄樊亦历经六年之久,方才艰难拿下此城。 洛阳城大,急切之间,张顺也无法重新构筑一城,与洛阳城相守望。 不过,张顺虽然建不了大城,不妨建一座小城。其实这洛阳城西北角原本便有一座小城,唤作金镛城。此城小而固,常在洛阳城丢了之后,再凭借金镛城防御夺回。 如今这城已经早废,洛阳城亦非昔日洛阳城。张顺无法借助原来的根基筑城,干脆另起炉灶,让韩霖、高一志在洛阳附近另寻一地,建成军事棱堡一座。 第222章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棱堡的位置选择在洛阳城的东北角,既和福王府、洛阳县衙相近,又有一定的距离。 原本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三人经过周密考察以后,提出了三种方案。 一种是建在洛阳西北角。洛阳城正好坐落在洛河北岸,涧河在其西,瀍河在其东,唯有西北方向毫无阻隔。若是建棱堡于此,正好阻挡敌人对洛阳的进攻路线。 一种是建在洛阳的南面。此地被洛阳城及涧河、洛河和瀍河三河护卫,可以在洛阳陷落之后,退守此地,继续抵抗。 还有一种便是建在洛阳城的东北角。既可以在洛阳城北面、西北部位遭到进攻的时候,和洛阳城呈犄角之势,又方便引瀍河水护卫棱堡。 张顺仔细对比了三种方案的优劣之后,最终拍板决定选择第三种方案。 原来张顺也自有他一番道理。 第一种方案看似完美无缺,把棱堡建筑的军事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一旦官兵无法从洛阳西北侧取得任何突破,那么就会想方设法渡河来攻。 义军虽然具有黄守才的水师优势,奈何无论洛河、涧河还是瀍河皆非大江大河,只要官兵运来重型红夷大炮便能封锁河道,强行渡河。 这等于故意提醒围城官兵,先截断洛阳城的河流通道,再行攻城。到时候无论洛阳城和棱堡如何坚固,失了物资输送的通道,早晚也只能是弹尽粮绝的下场。 第二种方案在危急时刻弃了不便防御和人口众多的洛阳城,退守小而坚固的棱堡。看似既节省了兵力,又节省了粮草。但是却靠河太近,一旦官兵采用水攻,恐怕棱堡中的义军皆为鱼鳖矣。 唯有第三种方案,看似中庸,留给出陕西进攻洛阳的官兵一些希望。其实洛阳城和棱堡呈掎角之势,在义军大炮防守之下,同样固若金汤。 而在洛阳城和棱堡的遮掩之下,那洛阳城东面,刚好有一处码头,唤作“南关码头”。 这南关码头始建于隋唐时期,方便全国物资粮食通过通济渠运到洛阳城。 隋唐以后,洛阳旧城毁去,通济渠亦不复能用,不过这座码头却因为洛河的运输功能保留了下来。如今虽不复昔日之盛,也便于物资往来运输。 更何况这时代的黄河尚未改道北归,犹自过开封,走归德,经徐州、邳州至淮安府而入东海,大致和原来通济渠方向一致。虽然没有以前通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