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主意。 紧接着她套上皮夹克便往外冲。但又掉头跑回公寓,拿起下载了那个加密档案的笔记本电脑和一把贝瑞塔九二手枪,放进一个黑色运动袋,才又匆匆出门。她犹豫着是否应该开车,开那辆一直放在车库里养蚊子的宝马m6敞篷车。最后决定还是搭出租车比较快,但没多久就后悔了。好不容易出现一辆出租车之后,她却发现交通高峰时间显然还没过。 车流龟速前进,中央桥上几乎一动也不动。出车祸了吗?一切都慢吞吞,只有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地就到了九点五分,接着九点十分,她心急如焚,而最糟的情况是已经来不及了。林典和孩子很可能提早来到路边,凶手(或者不管是谁)也可能已经下手。 她再打一次林典的电话,这回通了,却没有人接。她又咒骂一声,随即想到布隆维斯特。事实上她已经好久没跟他说过话,但此时她打了电话给他,他接起时似乎显得气恼。直到发现是谁打来的才精神一振: “莉丝,是你吗?” “闭嘴,仔细听好。”她说。 布隆维斯特正在约特路的《千禧年》办公室里,心情恶劣,不只因为昨晚又没睡好,还因为tt通讯社。这个向来严谨正派的通讯社发出一篇新闻稿,声称麦可·布隆维斯特保留了重大信息,打算率先发表于《千禧年》杂志,因而阻碍命案调查。 据说他的目的是为了拯救陷入财务危机的杂志社,并重新建立自己“已毁的声誉”。布隆维斯特事先便知道有这则报道,前一天晚上还和撰稿者哈拉德·瓦林长谈过,但他怎么也料不到会有如此凄惨的结果。 报道中充满愚蠢的暗示与无事实根据的指控,但瓦林却能写得看似客观、看似可信。此人显然在赛纳集团和警局内都有可靠的消息来源。无可否认的是标题伤害不大:《检察官批评布隆维斯特》,内容也有许多能让布隆维斯特为自己辩护的空间。但不管这是哪个敌人的杰作,他都很明白媒体的逻辑:如果像tt这么严谨的新闻社刊出这样一则报道,不仅让所有人都能名正言顺地搭顺风车,甚至几乎是要求他们采取更严苛的态度。也因此布隆维斯特才会一早醒来就看到电子报上写着“布隆维斯特妨碍命案侦查”与“布隆维斯特试图拯救杂志社,凶嫌在逃”。 平面媒体还算厚道,在标题上加了引号,没有直接定了布隆维斯特的罪。不过这整体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个新的事实随着咖啡端上早餐桌了。有个名叫古斯塔夫·伦德的专栏作家声称他受够了所有的虚伪表象,文章一开头就写:“麦可·布隆维斯特总是自以为高人一等,如今露出真面目,原来他才是最奸恶之辈。” “但愿他们不会开始向我们挥舞传票。”杂志社的设计师兼合伙人克里斯特说道,他就站在布隆维斯特身边,紧张得猛嚼口香糖。 “但愿他们不会找来海军陆战队。”布隆维斯特说。 “什么?” “这是个笑话。” “喔,好吧。不过我不喜欢这种调调。”克里斯特说。 “谁都不喜欢。但我们顶多也只能咬紧牙根,照常工作。” “你的电话响了。” “它老是在响。” “在他们搞出更大的新闻以前,接一下好吗?” “好,好。”布隆维斯特嘟哝着说。 是个女孩,声音听起来似曾相识,但突如其来地,一下子没能马上认出。 “哪位?”他问道。 “莎兰德。”对方的回答让他露出大大的微笑。 “莉丝,是你吗?” “闭嘴,仔细听好。”她说道。他照做了。 交通顺畅些了,莎兰德和出租车司机——一个名叫阿莫的年轻人,他说自己曾近距离目睹过伊拉克战争,还在恐怖攻击中失去了母亲和两个兄弟——终于驶进斯维亚路,经过左侧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莎兰德这个态度极差的乘客又发出一条短信给林典,并试着打给欧登的其他职员,随便找个人去警告他。无人接听。她咒了一声,只希望布隆维斯特的表现会好一点。 “紧急情况吗?”阿莫从驾驶座问道。 听到莎兰德回答“是”之后,阿莫闯了红灯,这才使得她嘴角闪现一抹笑意。 接下来她便全神贯注留意行驶过的每吋街道。她瞥见左方稍远处是经济学院与市立图书馆——距离目的地不远了。她扫描着右手边的门牌号码,终于看到那个地址,谢天谢地,人行道上没躺着尸体。莎兰德胡乱掏出几张百元钞票要给阿莫。这是一个阴沉、寻常的十一月天,如此而已,民众正在上班的路上。但等一下……她转头望向对街那道绿点斑驳的矮墙。 有个身材健壮、戴着绒线帽与墨镜的男人站在那里,目不转睛盯着斯维亚路的大门。他的肢体语言有点不对劲——他的右手隐匿着,但手臂紧绷、随时准备着。莎兰德尽可能地从斜角再次看了看对街的门,这回发现门开了。 门开得很慢,好像即将出门的人在迟疑或是门太重,突然间莎兰德大喊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