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动了动嘴想要说什么,但是看太子和沛王都没动,也就果断继续缩着,详刑大夫来公敏一如历史上一样,站出来开始就开始一条一条的掰扯,反正说到最后就是圣人你不能去啊,你去了就是给大家增加工作量啊,你去了就是不负责任啊,现在中央这么多事儿,您怎么能不坐镇呢? 事实上,谁都知道如今李治在朝堂之上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当然他并没有被架空,要害部门还是掌握在他的手里的,所以无论是武后还是太子以及沛王都掀不起风浪。 李治被来公敏弄的有些扫兴,不过来公敏说的是对的,李治就算被扫兴了还要夸奖来公敏直言进谏,还给他升官做了黄门侍郎,真是被骂了都要笑着说你骂的对。 李显同情的看着他的便宜爹,做皇帝也不容易啊。 李治被留下来了,他老人家每天并没有那么忙,到了下半年,大家都在加把劲干活,没有人在这个时候再生事儿了——再过几个月就过年了,现在不好好表现怎么拿年终奖?更有甚者如果这个时候不老实一点,出了什么事儿万一降职了,这个年也就真的过不好了。 所以,到了十月份的时候,无论是中立还是沛王党都有志一同的龟缩了,整个朝廷一时之间居然进入了一个风平浪静的和谐阶段。 而就在这和谐之中,三国使者带着朝贡的礼物浩浩荡荡的过来了,当然,他们先派人通知了边境官员,然后边境官员写折子派人上报的。 婆罗使者和环王使者是一起过来的——这两个国家相距比较近,关系也还算可以,干脆就结伴过来了,倭国使者是单独来的。 只是这几个国家距离长安都比较远,这个年代各种交通又不方便,估计这一走至少要半个月才能到这里——这些使者还带着礼物呢!他们想走快也走不快啊。 李显对这几国的使者一点都不感冒,结果不知道李治抽了什么风,一转眼把郑玘给调到鸿胪寺去了,官位鸿胪寺少卿! 郑玘这个职位算是平调,官位没升也没降,只不过重要性上来说,严格说鸿胪寺跟吏部还是不好比的,李显总觉得……郑玘这是被贬官了,可是为什么呢?郑玘也没干啥吧? 郑玘倒是很看得开,对于李显的不懂他表示其实这是圣人是在锻炼他,想要进入中央高层管理层就必须有大局观,各个部门怎么工作的怎么跟其他部门配合的都要搞清楚,而这次然他去当鸿胪寺少卿其实说起来……还是因为郑玘会外语。 是的,李显以前从来不知道郑玘还是个语言天才——毕竟之前教学大唐也没开设过外语教学,作为一个非常强盛,都是别国来进贡依附的国家,大唐非常有底气的要求他们来了就要说大唐的话,外语我们不听,谢谢。 在这种情况下,郑玘不仅仅通晓全国各地大部分的方言,还会突厥语,倭国语,婆罗语等等等等。 比他小两岁的李显直接被郑玘秒成了渣,虽然人家是重生的,但是李显还是穿越的呢,穿越之前他唯一需要学习的外语就是英语,结果这门课程……真是不说也罢。 正是因为郑玘有这样的天赋,李治就把人扔过去接待使臣了。然后李治把李显也扔过去美其名曰是历练了,当然李显身上不挂职,从身份上来说,李显算是总管这些的,算是郑玘的顶头上司,不过大家都明白,他们真正的顶头上司应该是郑玘——郑玘的年纪不适合做鸿胪寺正卿,真要让他当正卿以后就真的升无可升了。 其实李显一点也不想接待这几个使者,他很想直接把这几个使者都丢回去,然后派兵直接把他们都灭了算了。 可是想归想,他还是跟着郑玘认真学习,结果他发现,郑玘在对待这几国的使臣上面根本没有那么如临大敌的样子,过了两天才就恍然了——尼玛,这几个国家现在都是大唐的附属国啊,不是按照平等建交来的啊,对他们客气一点就可以了,尤其是倭国,每次来带的贡品……大唐还真看不上,但是每次他们都要弄点东西回去,这次过来更是一张嘴就想派人来唐交流文化。 恩,交流文化这个词是李显用的比较客气的,如果让他来评价的话,那就是倭国要派人过来抄袭了== 当然,这其实都是小事儿,也就是李显对这几个国家耿耿于怀,别人都不当回事儿的。然而就是被大家不太当回事儿的几个国家,他们出幺蛾子了。 婆罗王使者请求出降公主!m.cOmIc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