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壬寅年的秀才,成家在先,科举在后。” “那你的定力可真的让人佩服了。” 邻居回去后,深深一想,新搬来的黎修之前年才中秀才,今年就来京城准备会试,这岂不是代表他短短两年就考中了举人?! 去年正科,今年恩科,也不知道黎修之是哪一年考中的。 但无论他哪一年高中,这个速度都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快了。 一家人就这么在京城定居下来,这里的物价比宁兴府要高了一半,但能买到的东西种类也更多。 牛乳、牛肉、螃蟹等在宁兴府基本上看不到的东西,京城都有。 黎锦当天下午只买了些必备的瓜果蔬菜和木柴,剩下的摆件以后再置办。 傍晚,他又写了几封拜帖寄给京城外的书院和文人圈子。 如今已经十月底,算上过年的时间,黎锦最多也只能复习准备三个月了。 其实,真考中了举人,就不必拘泥于去书院学习。 一般情况下,乡试前几会拜自己中举那年乡试的主考官为师,进京后就常去师父门下拜访。 黎锦跟很多普通举人的情况一样,没有拜主考官为师。他唯一的师父还只是教书法的。 但黎锦依然得给京城的文人圈子和书院寄拜帖。 其中也有他自己的考究。要知道,文人都是讲究风骨的,之前在府城没寄拜帖是黎锦的失误,京城藏龙卧虎,他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就算人家看不上他一个小小的解元,但自己礼数得周到了。 虽说举人全国每三年才两千人左右,可大部分人都是要来参加会试的。 京城的文人圈子对普通举人还真的是不屑一顾。 果然,黎锦寄出去的拜帖三天内都没有任何消息,如同石沉大海。不说回音,连一点水花都没迸溅出来。 黎锦松了口气,他此时也乐得清闲。 每日温书浇花,写累了出来锻炼,偶尔还能看着小包子认真的背书,生活很是美满。 对他来说,他到京城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会试。而不是通过宴会打响名气结交朋友。 毕竟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很难做到知根知底。 所以,这几日来,黎锦都是在态度端正认真的温书。 常言道业精于勤,赶路已经消耗太多时间,这会儿黎锦更是督促自己一刻都不可懈怠。 而黎锦不知道,他寄给京城书院的拜帖差点都要被呈递到山长面前。 倒不是说黎锦的名气已经在京城发扬光大,原因是负责招生的两位教谕对‘黎锦’此人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应该只是恰好同名同姓,这人又跟编撰《蒙学算经》的黎锦来自同一府城,不是真正的编纂者。” “我觉得就是本人,举人、宁兴府、黎锦、二十二岁,这几点都符合,不会有差错。” “但宁兴府那么远,学生们大都明年才来,黎锦又是农家子出身,怎么会有银钱来京城住几个月?” “莫欺少年穷啊,再说,《蒙学算经》和《农桑算经》还有润笔费呢,别整天把人出身挂在嘴边。”这位教谕与黎锦出身类似,少年时吃了太多身份不高的亏,一听别人说出身寒门就没个好脸色。 另一位教谕知道他的情况,也没动怒,解释道:“我并没有因出身而贬低他,这件事还是等三日后教谕们都来了,再做决断。” 三日后,京城书院的教谕们围坐一堂。 他们继续讨论三日前的问题,有人相信这就是本人,而其他人也觉得‘黎锦’应该只是同名同姓。 有一位家底丰厚的教谕忽而站起来,说:“大家别吵了,听我说一句。我确定,我有证据证明,这人就是那两本书的著者黎解元。” “什么证据?” “我堂兄是将军府书肆的掌柜,之前《蒙学算经》和《农桑算经》的润笔费,将军府已经派人送到这位黎解元家里了。” 本来时刻准备反驳这人只是碰巧叫黎锦的其他教谕们:“……”无话可说。 第131章 确认了黎锦的身份后,教谕们停止争论,大家各自散开,准备忙活自己的事情。 这时候,有人低声说了句:“那咱们书院名下书肆印刷黎锦的书,还要不要给润笔费啊?” “……?”原本是不打算给的,但将军府都给了,他们还敢吞么? 这件事讨论的结果就是,五日后黎锦不仅收到了书院的回信,里面还有三百二十两的银票。 人家把钱都给到了,黎锦自然得登门拜访表示谢意。 京城书院不缺教谕,有举人来访一般都让其去讲堂旁听,或者在此借住并寻机会与其他举人交流。 黎锦完全没有这些想法,他到访也只是礼节性的表达谢意。 接待的黎锦的教谕名叫包俊,平日管理书院招收讲郎情况。他见黎锦只是登门道谢,自己也松了口气。m.cOmIC5.Com